溜槽選礦屬于斜面流分選過程。礦漿給到有一定傾斜的斜槽’或斜面上,在水流推動下,礦粒群松散并分層,上層輕礦物迅速排出槽外,下層重礦物則滯留在槽內或以低速自下部排出,分別接取后,即得精礦和尾礦。
溜槽是較早出現(xiàn)的選礦設備。古代用淘洗方法選收重砂礦物,使用的工具就是原始的溜槽。有些粗粒砂金溜槽和砂錫溜槽沿襲至今仍有使用。19世紀中葉出現(xiàn)了機械傳動的帶式溜槽和圓形溜槽,成為當時細粒有色金屬礦石的主要選別設備。以后出現(xiàn)了跳汰機和搖床,使溜槽的應用相對減少。但溜槽以其結構簡單,生產費用低廉的優(yōu)勢,仍在粗、中、細粒礦石的選別中廣泛應用。本世紀40年代出現(xiàn)的多層自動溜槽,50年代出現(xiàn)的尖縮溜槽和60年代制成的圓錐選礦機、搖動翻床等,開辟了溜槽現(xiàn)代化的道路。礦泥溜槽已成為處理微細粒級礦石的有效手段。
溜槽的主要優(yōu)點是設備結構簡單,投資和生產費用低廉,粗、中粒溜槽還有較高處理能力,缺點是分選精確性較低,因而適合作粗選設備使用。目前廣泛用于處理鎢、錫、金、鉑、鐵及某些稀有金屬礦石,尤其在處理低品位砂礦方面應用更多。
按所處理的礦石粒度溜槽可分為三類。(1)粗粒溜槽,給礦較大粒度在2"3毫米以上,較大可達100-200毫米,(2)礦砂溜槽,處理2~3毫米粒級礦石,(3)礦泥溜槽;給礦粒度小于0.074毫米。
什么叫磨礦流程?
磨礦流程就是指在磨礦作業(yè)中礦漿所流經的路程(技術工序)。磨礦可分為開路磨礦與閉路磨礦,開路磨礦是磨礦機排出的物料直接送入下一作業(yè):而閉路磨礦時磨礦機排出的物料還要進入分級機,將細粒合格產品及時分出并送入下一作業(yè),而粗粒級則返回磨礦機再磨。這既可提高磨機的臺時處理能力,又可避免過磨,減少泥化現(xiàn)象,所以在選廠廣泛采用磨機與分級作業(yè)的配合的閉路流程。
實踐證明:采用一段或兩段磨礦流程,可以經濟地把礦石磨到選別所要求的粒度,而不必采用更多的磨礦段數(shù),兩段以上則通常是由于階段選別的要求決定的。
磨礦的段數(shù)要根據(jù)選礦廠的規(guī)模,所要求的較終產品的細度以及礦石性質等因素進行全面的技術經濟比較,才能較終確定。顯然,段數(shù)愈多,流程也愈復雜。
相關文章:鐵礦磁選機,高梯度磁選機,尾礦回收機,振動給料機,離心選礦機,回轉烘干機,轉筒烘干機,礦粉烘干機,煤泥烘干機